笔下文学 > 我要做明世祖 > 第167章:战前

第167章:战前



  而等民间知道,朝廷竟然在新朝元年就要打仗之后,反应是很惊奇的。



  除了景泰朝和开国那种特殊情况,很少会有皇帝选择在自己登基的头一年就发动战争。



  毕竟那样不吉利。



  会显得自己非常喜欢击剑似的。



  可朱见济从小太子时期,给人的印象就是不走寻常路——



  能够搞出农会,还各种组织人大干生产,足以见得他是个有想法的统治者。



  目前而言,直隶地带的自由农民基本都进了农会,享受了集体化劳作带来的便利。



  而清田之后,随之而来的便是“理户”。



  被藏匿的人口需要被重新清查登记。



  这些多出来的劳动力可以移民去西南开拓新土地,也可以选择进厂打工赚钱。



  其他地方不管怎么样,起码直隶作为天子管辖之地,朱见济还是能保障工人基本权益的。



  被他带领走进新时代的大明百姓,已经在提高不少的生活水平下,对朱见济积累起了不小的信任。



  所以即便有点“不同于寻常皇帝”,但新帝在元年的作战计划,仍然得到了民间普遍认同。



  他们是相信大明能打胜仗的。



  只有带着一孩,抱着二孩,媳妇还怀着三孩的周大福对此产生了多余的紧张感。



  周大福的弟弟周六福离家从军已经好几年了。



  虽然有时候,他会从关外传信回来,但隔着那么远的距离,通讯情况还是很迟钝的。



  他经常收不到弟弟的任何消息,自然对他的安危产生了无比的担忧。



  长兄如父,



  即便被媳妇嫌弃了好久,说他还惦记着自己早就成年的兄弟有点“弟控”,周大福还是没改了这毛病。



  现在周万福年纪日长,从农会的小学堂里学了些常见字后,就去城里给一家饭馆当学徒去了,磨练个几年指不定就能出来掌勺,然后去开个路边摊做生意。



  他的未来是有钱途的。



  所以参军后需要打仗的周六福就成了老周家心里的牵挂。



  不仅周大福想着,满足了抱孙子愿望的周老头也没忘记自己远方的二儿子。



  周家大嫂嘴上抱怨着两个小叔子,但仍旧会抽空给他们缝制出新衣服,托朝廷的驿站使者送去关外。



  现在要打仗了,他们都很担心周六福出事。



  最有空的周老头天天躺着祈祷满天神佛保佑他儿子平安回来。



  对此,大宁城中的周六福一无所知。



  他甚至有点小兴奋,磨刀霍霍想着向小王子势力之人的头上砍去。



  他参军之后,除了定期去草原上面打草谷,清缴靠近大明边关的蒙古人部落,还没遇到过正经的大仗呢!



  可他早就准备好了!



  武会组织的课程他一个不落,识字的小本子被他翻烂了好几页,每天的操练他一板一眼的比划。



  加上吃得多长得壮,周六福已经升级成了什长,手下带着十个新兵蛋子——



  按照大明朝的卫所制度,“什长”这个编制是不存在的。



  小旗、总旗和千户百户,才是正经的军人编制。



  可周六福他们是募兵啊!



  大宁城为什么不被称之为“大宁卫”,那便是因为守卫在这里的很多士卒,都是被招募过来的。



  随着清田带来的卫所裁撤活动,关外的一些“卫所”也不再伪装了,就地转为州府的编制。



  原来参军的军户获得正式募兵的待遇,他们的家人则是取消了军户户籍,转为当地的农民。



  取过去等级而代之的,是营哨制度。



  毕竟大明要想在关外进行长久的统治,那绝对不能只设立军事机构。



  辽东之地为何联系稍稍一弱就迅速的出现混乱,就要脱离朝廷控制?



  还不就是因为大明朝在此之前,一直都只是往那边派兵驻扎,连个行政的官员都不迁过去,甚至还不怎么向辽东征税!



  只靠这种粗糙的统治手段,想在辽东土著心中竖立起“我是大明人”的旗子,何其艰难?



  统治,是需要军政配合的。



  哪怕老朱同志推广卫所制度的一大原因,是为了给朝廷省钱,免除巨额的募兵资金,那该罢免的,还是得罢免。



  等北边彻底稳定下来,国内也没有多余的问题牵扯后腿,海外的财富不会让大明缺钱。



  这是朱见济推广募兵制的底气。



  只是大宁城由于靠近蒙古草原,在对面还没彻底臣服的时候,还需要保留卫所管理,所以没有获得一个名分。



  但没关系,



  只要待遇一样就行。



  当军号尖锐的声音响起,周六福就知道这是要集结了。



  集结之后,就要出发打仗。



  他深吸一口气,捏着拳头狠狠一挥,就出了营帐,带着自己管的那支小队伍前往集合地点。



  姜成志现在是周六福的顶头上司。



  此前,为了避免卫所和营哨混在一起产生管理问题,兵部是对各种职位做出一一对应的。



  像“什长”就等同于“小旗”。



  如今的姜成志,也已经因为军功从“总旗”转成了“游击将军”,地位相当于卫所的千户和卫指挥使之间。



  谁让营哨制的管理比卫所更详细呢?



  反正他是东宫六率出身,改个户口完全不成问题。



  姜将军巡视着自己手下的士卒,心情是多么豪迈。



  他,也很渴望战争。



  毕竟当年在东宫学习,朱见济就给他们灌输了一个深刻的观念,那就是“军人,生来就是要打仗的!”



  不打仗,那当兵就不能够得到升迁发财,出人头地。



  姜成志的出身就是普通人,有了东宫这个跳板,他才能来关外。



  他亲身体会到了军功对自己的益处。



  所以他毫不畏惧即将到来的战事。



  在看到一些新兵脸上流露出来的紧张时,他还会微微一笑,给了身边训导官一个眼神。



  后者心领神会。



  作为在景泰朝就被太子增设的军中职务,“训导官”不像太监监军,用来监督将领不起反心。



  他们负责的,是军中士卒的心理辅导,帮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很纠结的问题。



  比如战前的紧张感。



  于是训导官等着姜成志清点完人数后,就主动上前,直接举例子向新兵们介绍了大明对蒙古的各种战果。



  太祖时期,大明军队曾经追着蒙古人到了捕鱼儿海。



  当时的残元首领脱古思帖木儿只能率领数十骑仓促遁去。



  明军俘虏了元朝皇族一百二十余人,官属三千,军士男女共七万余口……



  这是极为辉煌的战果!



  太宗时期,五征漠北的霸气更不用多提。



  毕竟很多人的父母就是从那个豪迈时代走过来的。



  这些年他们去草原上打草谷,追的蒙古人东奔西走,也是货真价实的成就。



  他们的对手,是不值得他们惧怕的!



  于是听着训导官一件件的把辉煌战果列举出来,新兵们也慢慢放了心。



  就是训导官有点尖的嗓子不太好听。



  因为他们营中的训导官,是宫里出来的人。



  不过在军里待久了,也不是所有宦官都不做人的,这位宦官也凭借自己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威望,让人不再去笑话他身体上的缺陷。



  这让训导官感觉很舒服。



  然后更加尽心的做起了心理辅导的工作,为皇帝效力,甚至无师自通的学会了在疏导过程中,向士卒灌输“忠君体国”的思想,为皇帝收拢军心。



  毕竟如果不是朱见济愿意起用宫人办事,哪个宦官有机会得到这种待遇?



  ……



  在短短两日的动员后,大明发动了两万大军,对着小王子势力发起了进攻。



  跟着作为随从军的,还有达巴拉干凑起来的瓦剌一万人马,和兀良哈的八千军。



  这一战,要像之前一样,一口气把对面给打垮,然后让草原人更加安心的给大明卖羊毛。

 

(https://www.bxwx321.com/novel/UoLJo1.html)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xwx321.com。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s://m.bxwx321.com/